近日,深圳、苏州、北京、成都等地开展了数字人民币试点活动,数字人民币的形式也越来越丰富。
可视卡、指纹卡、可穿戴等产品纷纷亮相
1月5日,邮政储蓄银行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同仁医院员工食堂测试了“可视卡”形式的硬件钱包,首次在公众视野中曝光了数字人民币的“卡”形式。
2月5日,中国工商银行数字人民币可视卡在湖南和顺石油滨水加油站亮相,成为第二张公开亮相的银行数字人民币可视卡。
2月8日,“铜钱”形式的数字人民币硬件钱包出现在雄安。该方案由中国农业银行河北雄安分行开发,在外观设计上迎合新年主题。前后膜红底金图,印有“雄安”字样和牛年生肖图案,前面有屏幕,支持两个硬件钱包碰碰双离线支付。
2月14日,“数字王府井” 在“冰雪购物节”北京数字人民币试点活动中,邮政储蓄银行推出了数字人民币可视卡和指纹卡硬件钱包,其功能叠加在上海可视卡上。除数字人民币消费外,用户还将该产品贴在健康宝藏设备上 ,健康宝状态查询登记即可完成。
在北京数字人民币试点活动中,中国银行还推出了具有北京健康码查询功能的可视卡。此外,在冬奥会场景的帮助下,中国银行还与中国联通合作推出了各种形式的硬钱包,如滑雪手套、冬奥会徽章和智能手表。
在北京数字人民币试点活动中,工行还推出了各种硬件钱包,包括可视卡、手表手镯、充电宝、老年拐杖、报时器、老年报警器等。
随着试点的深入,数字人民币可穿戴和智能卡产品的大量出现,引起了业界的热烈讨论。
过去可视卡和可穿戴产品的支付
说到以“卡”为载体的支付产品,银行卡绝对是平等的。但说到银行卡产品,视觉卡、指纹卡、蓝牙卡、异形卡等实际上是曾经流行的智能卡支付产品。
早在2013年9月,银联就首次开发并推出了具有电子显示功能的视觉银联卡。采用电子纸技术,在金融IC卡表面加载显示屏和数字键盘,显示电子现金余额、交易记录或用户积分等非敏感信息;结合动态令牌功能,还可显示交易认证信息。交通银行和建设银行是第一批推出可视银行卡的银行,分别是太平洋可视卡和龙卡数字显示信用卡。
当时,银联可视卡的出现为金融领域的可视卡产品打开了窗口。业内人士认为,它为金融IC卡市场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思路,许多信用卡经销商、芯片经销商和银行准备离开。
但实际上,经过发展和实践证明,金融领域的可视卡存在一些问题。一方面是成本问题。当时可视卡的成本高达100-200元左右,一旦丢失换卡,还需要额外的费用。对于普通人来说,这笔钱的门槛更高;另一方面,当时的可视卡是“电子现金”诞生的产物。其中一些可视窗口只能查询“电子现金”账户余额,实用性有限。此外,它作为动态令牌进行大转账认证的功能,既不方便手机验证码,也不纯U-Key等产品。
随着移动设备的发展和金融数字化的发展,智能卡产品也逐渐向虚拟银行卡、数字银行卡等数字化方向转变。
随后,指纹卡和蓝牙卡也存在同样的问题。可有可无的产品体验和额外的使用成本使这类智能卡产品成为利基。
还有可穿戴设备的支付功能。2015年3月,苹果推出了第一代Apple Watch,同时支持apple Pay功能。在这波热潮下,除了谷歌、三星、国际上,可穿戴支付已经成为2014-2015年左右的热点Jawbone、斯沃琪等企业纷纷推出可穿戴支付产品,在国内市场刷手镯,握奇Sharkeyy、咕咚手环等相继进场。CES展和MWC,各种可穿戴设备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但最终,可穿戴支付并没有繁荣,也很少结束。归根结底,可穿戴的起源应该是“可穿戴”,首先应该是产品的外观和功能,而“支付”只是其功能的锦上添花。当时,为了快速扩大其交通卡和银行卡的支付功能,许多企业本末倒置了可穿戴和支付的重点。
在数字人民币东风下,卡片和可穿戴的前景
移动支付网发布的《2020年数字人民币发展研究报告》在判断数字人民币的行业影响和前景时表示,数字人民币将引发新一轮软硬设备升级更换热潮,卡、可穿戴等将重新走历史老路。
事实上,重走历史老路是上述加载支付功能,但这次被“数字人民币”所取代,但最终的结果会重走老路吗?让我们来看看可视卡、可穿戴等产品的使用场景和使用体验。
首先是使用场景。数字人民币的可视卡和可穿戴产品主要针对特定的场景和人群。例如,在冬奥会场景中,为参加冬奥会的外国朋友发放了一个具有数字人民币功能的智能手镯;例如,老年人和儿童使用更直观的支付设备,如不方便操作智能手机的人使用视觉卡;例如,在网络差的地下停车场或超市,方便用户在没有网络环境的情况下使用。
其次是使用体验。数字人民币硬件钱包实际上与以前的“电子现金”非常相似。需要充值操作,将数字人民币加密币串在钱包本地使用。如何解决充值问题对特定群体来说是非常致命的。毕竟,“电子现金”退出历史舞台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充值不够方便。可穿戴产品需要在目标群体定位和产品外观上进行抛光,根据不同群体的特点进行设计,以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
此外,安全问题也不容忽视。除闪卡等问题外,“电子现金”还有被近距离盗刷的风险。最近,雄安测试的“异形卡”形式的数字人民币硬件钱包可以在不依赖手机的情况下实现两个硬件钱包之间的收付操作(付款人需要在应用程序下确认)。考虑到数字人民币的普遍性,如何避免未来近距离盗窃的风险(如未确认键的硬件钱包产品),考虑到使用小秘密的便利性,这也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
最后是成本问题。过去阻碍可视卡等产品实施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其昂贵的生产成本。如果这部分成本仍由用户在未来使用数字人民币,这无疑将影响其推广。然而,如果政府和银行补贴特殊用途的可视卡成本,至少对这些特殊群体来说,可视卡和其他产品将是一个非常好的选择。
总结
最后,用《数字人民币发展研究报告2020》中的一段话来总结:
“随着数字人民币的应用,可穿戴支付和卡产品完全颠覆和崛起显然是不现实的,但重生并非不可能。对于特定领域和群体的使用存在局限性和门槛。这种数字人民币硬件钱包不是每个人的选择,而是一些人的选择。”